读毕周奇老师的书稿,我脑子里冒出五个字:迟到的觉醒!一个曾经在国赛(全国小语会组织的两年一届的教学大赛)获得大奖,在旁人看来曾经“风光无限”,如今在小语圈小有名气的他,居然敢在公开出版的著作中,自曝当年那些赛课的“丑事”。
周奇
·湖南湘潭人
·现任教于东莞莞城
·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
·东莞市首届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
·岭南师范学院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客座教授
·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
·发表语文教学论文30余篇
·出版《指向语文要素的学习活动设计》
他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同一课书截然不同的两份教案:一份是上交给组委会“给别人看”的仅千字的“简约版”,一份是自己上课时作为“剧本”用的四五千字的“繁复版”。面对这个“繁复”的版本,周老师反思道:“今天,我肯定背不下如此详细的教案了。更重要的是,如此详细的教案,分明成了教学的绊脚索,让人处处受牵制,时时不自在。把自己当成一个被程序设计的人偶,执行早已写好的一行行命令,这样上课还有什么快乐可言?”
他回忆当年为了追求教学上的特效,“‘由段落变成是诗行’,可能是当年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吧。就为了这几十秒的动画,可怜教电脑的王老师,陪我熬了几个晚上!”他想起了为了让学生提出备课时教师预设的问题,充分体现“以学定教”的理念,“循循善诱”“请君入瓮”,煞费苦心地让优生替教师问出课堂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。他毫无保留地解密了当年一节很“诗意”的录像课是如何炮制出来的:“把答案“分发给每一个学生。比较长的发言,可以发给比较好的学生,比较简单的可以发给基础差一点的学生。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。另外,你这样子直接叫一个班,也不好,最好是从十个班里面,各挑选4个学生。”
他描述了备赛团队的老师如何抓住带孩子们进会场的时机,以奖励“蝴蝶结”为借口,渗透教学关键:“那三四个早有分工的协助人员,快速走到‘好学生’身边,直入关键,面授机宜,边走边说,陪到赛场门口方止。”
他甚至敢于直面课堂上的“滑铁卢”,把当年上课惨败,灰溜溜地“逃离”京城的糗事,纤毫毕现地呈现笔端。这桩桩件件,周奇老师本可以不必写;他完全可以风轻云淡地“与往事干杯”!然而,周奇老师不但原原本本地写出来,而且对过去的做法作了真诚的反省。解剖别人是容易的,解剖自己则需要巨大的勇气。“但是,我一直为自己曾经的小聪明(或者说“小龌龊”)心有不安。为了最大化地追求公开课的漂亮,我,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“我们”,曾在背地里做过多少这样的事情呢?”
真诚与理性,正是他这本书的价值所在。当年因身限“国赛”迷局,承担前所未有的比赛压力,不得不挖空心思地琢磨各种“小聪明”“小龌龊”。这是畸形比赛压力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——一切为了让课看上去“漂亮”。我完全理解周奇老师和他的团队,换我在那样的场景下,也许不能免俗。我想,周奇老师不是为“真诚”而“真诚”,而是以这种“迟到的觉醒”,引发大家对“功利至上”的赛课制度与机制的反思。完善而合理的机制,能够激发人的潜能,唤醒人的成长欲望;不完善不合理的机制,可能会激发人的“小聪明”“小龌龊”,让人走向“精致的利己”。实事求是地说,以分出高下、比出优劣为目的的赛课,背离了“研究”初心,背离了“学术”价值,走向了畸形的“成王败寇”!这,就是周奇老师此书最大的价值——引发我们深度追问:公开课(赛课),如何回归它的初心与价值!这种追问,虽然声音微弱,但可以让读到此书的一线教师直面专业生涯中的疼痛:如何更理性地面对公开课!真的。这年头,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繁忙,有时候,忙到几乎窒息。在诸多忙碌中,有一种忙,叫“公开课忙”。多少老师,为了磨出一节让大家满意的课,一次又一次地焦头烂额。时间花下去了,“这节课”往往确实是“漂亮”了,但是,磨这一节课所耗的时间,事实上,是可以用来做很多更有价值的事情的。比如——观察学生,研究常态学情,收集学生当中的真问题,改进教学;
架构课程,优化整册书教学结构,对教材做统整、微调与拓展;
阅读好书,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,拓宽视野,提升文学素养;
练习基本功,提升朗读水平、口语表达水平、三笔字等。
……
对于逐步走向成熟的教师来说,在某个时间节点上,打磨出一堂满意的课,是有价值的,但,价值有限。因为,语文课的很多所谓“教法”,往往具有唯一性。也就是说,在这节课上,是行得通的,但是,换了另一节课,则行不通了。很多人学名师,之所以学不像,往往只学习他们课堂教学的“术”,而没有学到他们处理文本以及课堂对话的“道”——其实,真正的“道”是对语文和对儿童的深刻理解,而对儿童的理解和对语文的理解,不只是在磨课过程中获得的。反过来,如果眼睛不是死死地盯着公开课,而是多研究儿童,多修炼自我,对儿童理解更深刻了,对语文理解更深刻了,自身解读文本的功夫提升了,语文教学水平,也许会整体提升一大截。我敬仰的支玉恒先生,40岁转行教语文,他的修炼门道,不是反复打磨自己的公开课,而是把功夫花在练字、朗读、读书、思考上。正因为支先生苦练基本功,加上爱读书、爱思考,当然,更加上惊人的天赋,成就了后来的他。试想,假如支先生眼睛只盯着一节又一节课,不从课堂以外修炼自己,我想,大抵他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课堂艺术高度的。据我所知,支先生驰骋教坛的后几十年,一直是不试教的。或者说,他是在上课的过程中“试教”——即时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。不试教,把自己解放出来,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、实践、反思,慢慢地,悟得了语文之道。你可能会说,支玉恒先生的例子,不能说明问题。我们细细打磨一节课,是为了探寻语文教学的规律,进而指导常态课,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。这,怎么有错呢?没错!我不是反对磨课,而是倡导走向成熟的老师,多上裸课(认真备课,在心里试教,不借班试讲,直接走进课堂上公开课,我称之为“裸课”)——“不反对”跟“倡导”,不是一回事。因为裸课,你事先知道这节课必须一次性呈现,你会逼着自己把功夫下在课外;因为裸课,你知道自己不可能完美呈现(事实上,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),而是试图用接近常态课的教法,呈现出常态公开课的本来面目。若成功,可以被人借鉴;若失败,则可以当作反例——谁说公开课,只能成功?!裸课中出现的问题,正是常态课堂的真实再现。把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明白,犹如发现路障——告诉别人:此路不通!这,不也是一种贡献吗?如果我们把公开课当作艺术品瞻仰与膜拜,就会千方百计去求完美;如果我们把公开课只是当作一堂公开的家常课——一只供大家解剖的麻雀,那么,便不再纠结于是否“漂亮”。当然,如果你身负众望参与比赛,其他人都在磨,你和你的团队都很在意成绩——你唯有“磨你千遍也不厌倦”。我们的公开课、比赛课,有多少是真正为了课而赛的?很多时候,是为了面子而赛。得奖了,风光了,凯旋了,红了;失利了,黯然了,回来了,哑了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说,周奇老师的这本书,以一个曾经的“局中人”和如今的“觉醒者”的双重身份,反思曾经给他带来声名也造成伤害的“赛课”,有一种现身说法的透彻与警醒。一线教师,如何理性看待赛课对于成长的意义?相关的业务指导部门,如何完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研究机制?